說已
「已」字有以下較常見的解釋,略說如下: 動詞,停止。如:「雞鳴不已於風雨。」 顧炎武《廉恥》 副詞,已經。如:「輕舟已過萬重山。」 李白《早發白帝城》 副詞,太。如:「仲尼不為已甚。」《孟子‧離婁下》 副詞,隨後。如:「韓王成無軍功,項王不使之國……已又殺之。」...
說殆
「殆」字有以下較常見的解釋,略說如下: 動詞,危險。如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 《論語‧為政》 動詞,疲乏。如: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」《莊子‧養生主》 副詞,大概、恐怕。如:「殆有甚焉,緣木求魚。」《孟子‧梁惠王上》...
古字、今字
閱讀古文,我們間中會看到一些很陌生的字(通常筆劃較多),這些字其實是古字,如果用現代的寫法,這些字大家都會認識。為減少閱讀的障礙,大家不妨認識幾個較常見的古字: 讎(古字):仇 彊(古字):強 僊(古字):仙 喫(古字):吃 灋(古字):法 纔(古字):才 撝(古字):揮
說邪
「邪」字有以幾種較常見的解釋: 解不正當的,形容詞,如:「闢邪說,難壬人,不為拒諫」 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 解不正當的思想,名詞,如:「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思無邪。」 《論語‧八佾》 用於句末,表示疑問或感嘆,通「耶」,粤音亦讀作「耶」,助詞,如:「其真無馬邪?」...
古書中的異體字
所謂「異體字」,是指有些字體不同我們習慣的寫法,古人沒有規範的概念,所以古書中的異體字特別多,要辨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不過熟記一些常用的異體字,對大家還是有幫助,現舉例如下: 畧、略:「畧」是正體而「略」是異體,但今人多作「略」。...
說歟
「歟」,粤音讀作如,文言文中常見,有以下兩種用法,均作助詞之用: 疑問助詞,用法近似白話的「嗎」,如:「然則道卒不可求歟?」 蘇軾《日喻》 感嘆助詞,用法近似白話的「啊」、「吧」,如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歟」 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
買與賣
以下三組詞語,在古文中都可解作買、賣: 買和賣。 買 - 如:「相隨買花去。」 白居易《買花》 賣 - 如:「杭有賣果者。」 白居易《買花》 市。可解買或賣,要據文意理解其意思。 解買,如:「願為市鞍馬。」《木蘭辭》 解賣,如:「詔市二價者以枉法論。」 《宋史‧太祖本紀》...
說鬢
「髮」和「鬢」是有少許的分別 ,「髮」指頭髮;「鬢」指耳旁的頭髮(即廣東人俗說的「的水」),例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「鬢髮各已蒼」。但有時「髮」和「鬢」會泛指頭髮,如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:「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催」;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「雲鬢花顏金步搖」;蘇軾《江城子》...
說竟
「竟」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幾種較為常見的用法: 動詞,解完成,如:「看書既竟,便攝放床上。」 《晉書‧謝安傳》 動詞,解追究、窮究,如:「此縣官重太后,故不竟也。」 《漢書‧霍光傳》 副詞,解居然、竟然,如:「竟不忍去。」 袁宏道《晚遊六橋待月記》...
說故
「故」字文言常見,解釋亦多變,略說如下: 名詞,原因。如:「公語之故,且告之悔。」 《左傳‧隱公元年》 名詞,意外的事情。如:「遭遇變故,橫被口語。」 《漢書‧楊敞傳》 名詞,舊友。如:「乃散家產,賙贍親故。」 《隋書‧李密傳》 形容詞,原來的、以前的。如:「池魚思故淵。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