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邪
「邪」字有以幾種較常見的解釋: 解不正當的,形容詞,如:「闢邪說,難壬人,不為拒諫」 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 解不正當的思想,名詞,如:「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思無邪。」 《論語‧八佾》 用於句末,表示疑問或感嘆,通「耶」,粤音亦讀作「耶」,助詞,如:「其真無馬邪?」...
古書中的異體字
所謂「異體字」,是指有些字體不同我們習慣的寫法,古人沒有規範的概念,所以古書中的異體字特別多,要辨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不過熟記一些常用的異體字,對大家還是有幫助,現舉例如下: 畧、略:「畧」是正體而「略」是異體,但今人多作「略」。...
說歟
「歟」,粤音讀作如,文言文中常見,有以下兩種用法,均作助詞之用: 疑問助詞,用法近似白話的「嗎」,如:「然則道卒不可求歟?」 蘇軾《日喻》 感嘆助詞,用法近似白話的「啊」、「吧」,如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歟」 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
買與賣
以下三組詞語,在古文中都可解作買、賣: 買和賣。 買 - 如:「相隨買花去。」 白居易《買花》 賣 - 如:「杭有賣果者。」 白居易《買花》 市。可解買或賣,要據文意理解其意思。 解買,如:「願為市鞍馬。」《木蘭辭》 解賣,如:「詔市二價者以枉法論。」 《宋史‧太祖本紀》...
說鬢
「髮」和「鬢」是有少許的分別 ,「髮」指頭髮;「鬢」指耳旁的頭髮(即廣東人俗說的「的水」),例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「鬢髮各已蒼」。但有時「髮」和「鬢」會泛指頭髮,如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:「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催」;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「雲鬢花顏金步搖」;蘇軾《江城子》...
說竟
「竟」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幾種較為常見的用法: 動詞,解完成,如:「看書既竟,便攝放床上。」 《晉書‧謝安傳》 動詞,解追究、窮究,如:「此縣官重太后,故不竟也。」 《漢書‧霍光傳》 副詞,解居然、竟然,如:「竟不忍去。」 袁宏道《晚遊六橋待月記》...
說故
「故」字文言常見,解釋亦多變,略說如下: 名詞,原因。如:「公語之故,且告之悔。」 《左傳‧隱公元年》 名詞,意外的事情。如:「遭遇變故,橫被口語。」 《漢書‧楊敞傳》 名詞,舊友。如:「乃散家產,賙贍親故。」 《隋書‧李密傳》 形容詞,原來的、以前的。如:「池魚思故淵。」...
說封
「封」字有以下較常見的解釋,略說如下: 名詞,疆土、疆界。如:「既東封鄭。」 《左傳‧僖公三十年》(《燭之武退秦師》) 動詞,封閉、密閉。如:「水灑復泥封。」 白居易《買花》 動詞,古代天子築壇祭天。如:「封於泰山,禪於梁父。」 《管子‧地數》
何為
「何為」用作疑問之用,常見的解釋如下: 怎能、何故、為甚麼。如:「荊蠻非我鄉,何為久滯淫?」 王粲《七哀詩》之二 幹甚麼。如:「新秋朝涼未見日,公早結束來何為?」 韓愈《汴泗交流贈張僕射》 沒有甚麼作用,多用於反問的語氣。如:「太息將何為?天命與我違。」 曹植《贈白馬王彪》
說雖
「雖」字這個虛詞在文言文中常見,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: 解雖然、儘管,如:「海水雖多,火必不滅矣。」 《韓非子‧說林上》 解就算、即使,如:「雖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」 《列子‧湯問》